就业优先,高校如何发力?
人民网公布了2023年全国两会调查,经过网友投票,“教育人才”“社会保障”“正风反腐”“乡村振兴”“就业优先”“医疗卫生”“依法治国”“社会治理”“扩内需促消费”“全过程人民民主”入选十大热词。“启真新论”聚焦部分热词,分期刊发浙江大学专家学者的思想观点。
两会热词:就业优先
01
聚焦就业育人,提升就业质量
浙江大学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主任
董世洪
高校毕业生就业是国之大计、民之大事。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作出了深刻阐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要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保障好基本民生。在“双一流”大学建设背景下,做好就业育人工作是高水平大学服务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重要举措。如何全面把握国家就业育人新要求,引导更多优秀毕业生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担当社会责任,为实现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提供新思路,是浙江大学必须正视和回应的时代之问。
理念创新,突出就业育人高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秉持“高贡献”的就业育人理念事关校本和国本,人才输送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双一流”高校的地位和声誉,是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重大战略问题。学校要将就业当作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结合劳动力市场和科技变革与产业变革的需要,把就业状况作为“双一流”建设和高等教育结构布局调整的重要内容,重点关注高校输送的人才是否能够对社会作出更大贡献。要加大向国家重大发展区域、国家科研院所、央企国企、国际组织等重点板块输送人才的力度,真正体现“双一流”高校在高等教育梯队中的前瞻性和引领性作用,从理论和实践层面为高等教育全面推进就业育人绘制新蓝图、激发新动能、开创新局面。
模式创新,体现就业育人高规格。摒弃以“就业”论“就业”的狭隘思维,树立系统思维,将就业看作是一个由多个要素构成的动态育人系统,把就业的育人功能从出口端向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延伸,实现过程与结果的统一,开展高规格的就业育人行动。将就业育人贯穿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融入课程、教学、科研、管理等人才培养全过程各环节,打造高校全员参与、全方位推动、全要素协同的就业育人生态系统。根据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产业结构调整情况以及近年来的就业质量报告,立足不同专业学科的发展定位和使命愿景,充分发挥毕业生就业状况对学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招生政策的反馈作用,提高人才培养过程与国家战略需要的契合度。将就业与社会服务有机融合,丰富服务活动供给,大力引导学生到基层、到西部参加挂职锻炼、志愿服务、产学研合作创新等,在社会服务中强化学生职业体验感和获得感,让学生为职业生涯发展做好准备。
指导创新,满足就业育人新期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青年要有所作为,就必须投身人民的伟大奋斗。这是就业育人的核心要义。就业工作不仅是帮助学生找工作、谋生存,更是从育人的高度帮助学生树立“到哪里工作”“找什么工作”等积极正面的就业价值观。因此,要秉持“价值引领、目标先行、以终为始”的职业生涯教育理念,将职业生涯教育贯穿青年大学生发展全过程,从价值目标、自我探索、职业探索、生涯决策和生涯管理等方面出发,健全分阶段、全覆盖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以终为始”旨在以服务国家为最高追求,将预期生涯目标前置,贯彻“心中有梦、眼中有光、手上有力、身上有责”的发展理念,以“上大舞台、入主战场、成大事业”为目标,为教育强国、人才强国和科技强国战略提供强有力的智力和人才支持。
02
协同创新,共促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浙江大学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副主任
叶映华
高校毕业生是新发展阶段我国就业市场的主力军之一,是我国社会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3月13日,国务院总理李强出席记者会时专门回应了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表示“将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帮助年轻人通过劳动和奋斗,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当前形势下,高校需进一步提高对毕业生就业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积极与政府和企业等多方主体联动协同,多渠道拓展就业岗位资源,多措并举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在工作理念上,高校要提高政治站位,强化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关乎基本民生、关乎人民安居乐业的责任意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不仅仅是对就业指标完成情况的量化考核,更关系到千万家庭的幸福生活,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紧密相关。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与国家人力资源的需求与发展,与我国科技自立自强、人才自主培养等紧密相关,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至关重要。
在就业指导与服务、创业教育方面,高校要从“大就业”的工作格局出发思考具体工作。就业,既是大学生个体人生价值的实现,更是个人理想与奋斗同民族复兴伟业的融合,高校要教育学生树立家国情怀,引导激励大学生到最能实现人生价值的基层单位、艰苦岗位上去就业,主动将个体人生成就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去。
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需要高校、政府和社会各界协同创新,以全新的工作机制打造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共同体,积极拓展就业岗位资源,完善积极有效的就业政策,建设信息综合全面、互动便捷高效的数字化就业平台,全力打造社会各界共同助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的良好就业生态。
03
提升认知,科学谋划,狠抓毕业生就业质量
浙江大学学生职业发展培训中心副主任
谢红梅
“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保障好基本民生”,是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设定的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之一。提请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审查的预算报告也提到,中央财政就业补助资金安排668亿元、增加50亿元,支持各地落实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并完善减负稳岗扩就业政策举措。这彰显了党和政府聚焦民生关切,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同时也对高校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期待,迫切需要高校在提高毕业生质量上下功夫。
提升认知,凝聚共识。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必须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发展成果不断转化为生活品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问题关乎千家万户,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是促进共同富裕、打造高品质生活的重要基础,是国家共促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需要引起高校各院系各部门的高度重视,达成共识才能更好地形成合力。
科学谋划,精准施策。每个学科都有各自的发展资源和重点发展方向,各个学科专业要想结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依据各自的办学特色,把毕业生就业战略布局同国家战略需要有效对接,就需要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开展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深入分析研判,形成明确的工作目标,畅通人才输送渠道,制定激励政策和考核措施,充分发挥师生员工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切实把“三全育人”落到实处。
整合资源,跟踪帮扶。根据政府工作报告设定的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今年需要在城镇就业的新成长劳动力有1662万人,其中高校毕业生将达到1158万人,规模均创历史新高;同时,劳动者的技能素养与职业岗位需求存在落差,结构性矛盾也较为突出,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复杂。高校更加需要针对未能及时实现就业的毕业生,整合地方政府、企业和家庭多方资源,做好跟踪帮扶,形成推动毕业生保量提质就业的合力。
本文由浙江大学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供稿,转载请注明来源。
投稿邮箱:qztheory@163.com
封面图片:浙江大学微信公众号
内容整理:洪何露
今日编辑:王珏
责任编辑:金云云 李真鸣
往期推文: